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伍 于 2013-11-27 15:11 编辑
分两个内容,第一部分:生化检查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血常规如何看
第一部分:关于生化检查相关知识
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
Ps: 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检查项目: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2.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3.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4.血清碱性磷酸酶
5.血清白蛋白测定
6.血清白蛋白测定
7.球蛋白
8.A/G白球比
9.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10.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
11.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12.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13.ALT/AST
14.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5.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16.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7.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8.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
19.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
20.血清载脂蛋白a测定
21.尿素测定
22.肌酐测定
23.尿素测定
24.血清碳酸氢盐测定
25.乳酸脱氢酶测定
26.血清肌酸激酶
27.血清肌酸激酶-MB同功酶活性测定
28.血清a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
29.钾测定
30.钠测定
31.氯测定
32.钙测定
33.葡萄糖测定
检查意义:
1. 谷丙转氨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皮肌炎、肝内、外胆汁淤积、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
Ps:各医院应用的英文或者汉字可能会有差异,但无论是ALT或GPT都代表谷丙转氨酶或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二者是一个意思。肝脏目前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已经知道的约有数百种,在全身的物质代谢及生物转化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真正用于临床诊断的大约有10余种。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皮肌炎、肝内、外胆汁淤积、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
Ps:二者在临床上可对比看,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为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肾脏组织中。在肝脏中ALT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二者皆属于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的时候血清的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受损的时候,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胞浆内的ALT、AST释放入血中才升高。中等程度的肝细胞损伤,ALT测定肝细胞损伤较AST敏感。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皆升高。
参考值:
ATL:5-25卡门单位 10-40U/L
AST:8-28卡门单位 10-40U/L
3.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导致转氨酶升高。中毒性肝炎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都能引起转氨酶升高,但停药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酒精性肝炎:大量或长期饮酒者谷丙转氨酶也会升高。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活动时,转氨酶都高于正常水平,应该积极治疗。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
参考值:
男性:11-50U/L
女性:7-32 U/L
Ps:该酶在肾脏、肝脏和胰腺中含量丰富,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常与ALT、AST一起看,来印证肝细胞受损情况。如果单独高,建议查彩超。
11.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2.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①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②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③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当CHO值在5.17-6.47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6.47-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3.1mmol/L或<2.59mmol/L为低胆固醇血症。
13.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高HDL血症、胰岛素、雌激素、运动、饮酒等。
降低: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脑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等。
14.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高脂蛋白血症。
血清载脂蛋白AI测定的临床意义:载脂蛋白AI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它是反应HDL水平的最好指标。
降低:常见于高脂血症、冠心病及肝实质性病变。
15.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的临床意义:
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结构蛋白,主要代表LDL的水平,病理状态下APOB的变化往往比LDL明显。
增高:常见于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银屑病。
降低:常见于肝实质性病变。
15.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心肌梗塞4-6小时开始升高,18-36小时可达正常值的20-30倍,为最高峰,2-4天恢复正常。另外,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损伤、肌营养不良、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及心脏手术等都可以使CK增高。
16.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的临床意义: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约为心肌总CK的14%,血清CK-MB上升先于总活力的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小时消失。
17.血清a-羟丁酸脱氢酶(HBDH)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与LDH大致相同,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此酶在血液中维持高值可达到2倍左右。
18.血清葡萄糖(GLU)测定的临床意义:
高血糖: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绪紧张,饭后1-2小时)及静注射肾上腺素后可引起血糖增高。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粮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肢端巨大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机能亢进症、肾上腺机能亢进症等。颅内出血,颅外伤等也引起血糖增高。
低血糖:糖代谢异常、胰岛细胞瘤、胰腺瘤、严重肝病、新生儿低血糖症、妊娠、哺乳等都可造成低血糖。
19.血清尿素(UREA)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
①器质性肾功能损害:⑴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所致的慢性肾衰竭。⑵急性肾衰竭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但GF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以下,BUN才能升高。因此血BUN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但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BUN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肾衰竭代偿期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9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BUN〉9mmol/L;肾衰竭期,血BUN〉20mmol/L。
②肾前性少尿:如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灌注不足导致少尿。此时BUN升高,但肌酐升高不明显,BUN/Cr(mg/dl)〉10: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经扩容尿量多能增加,BUN可自行下降。
③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如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高蛋白饮食等,但血肌酐一般不升高。以上情况矫正后,血BUN可以下降。
降低:急性肾小管坏死。
Ps: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两者分别为含氮的有机物和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小分子物质从肾小球滤出,故可用作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诊断和过筛指标。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时,血肌酐和尿素氮因潴留而增高。
Ps2:高蛋白饮食、高分解代谢状态、缺水、肾缺血、血容量不足及某些急性肾小球肾炎,均可使比值增高,甚至可达20~30;而低蛋白饮食,肝疾病常使比值降低,此时可称为低氮质血症。因此本项指标存在着局限性,常与肌酐值对比看,单独升高并不完全意味着肾功能出现问题。
20.血清肌酐(CREA)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血清肌酐的浓度变化主要由肾小球的滤过能力(肾小球滤过率)来决定。滤过能力下降,则肌酐浓度升高。血肌酐高出正常值多数意味肾脏受损,血肌酐能较准确的反应肾实质受损的情况,并非敏感指标。因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1/3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意思就是说,因为人体肾脏代偿能力强,当肾脏损伤较轻时一般人不适感觉不明显,所以很多人当真正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时,其实肾脏已经损伤严重,此时血肌酐也开始明显上升。
降低:肾病患者在临床检查中会出现肌酐的波动,表现为血肌酐高于正常值,而尿肌酐低于正常值。血肌酐高是由于肾脏在受到各种病因的侵犯后,先是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形成病理变化,刺激肾脏内成纤维细胞转化成肌成纤维细胞,又同时侵犯并激发了固有的正常肾组织,发生同样的病变,从而形成了肾脏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扩大激发式的蔓延过程,从而进入了器质损伤期(即肾功能损伤期),此时由于肾脏不断造成损伤,其排泄废物的功能有所降低,就造成了肌酐等毒素在体内的聚集,从而出现血内肌酐、尿素氮升高,尿中肌酐下降,双肾滤过率下降等。同时患者还会有高血压、高度浮肿等身体。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每20g肌肉代谢可产生1mg肌酐。肌酐主要由肾小球(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滤过排出体外。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
Ps: 血肌酐偏高、血肌酐上升有一种可能是肾功能损伤,肾脏出现了问题,但是单纯的血肌酐偏高还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等。所以当血肌酐上升时,一定要相关性的做其他关于肾脏方面的检查,以免误诊或者是延误病情。血肌酐降低一般常见于妊娠、肌肉萎缩性病变及肝功能障碍等。
当体检中或无意发现血肌酐超出正常值,最好重视起这个问题,咨询医生,使其能够结合病史及其他化验检查,做出准确的分析诊断,以明确病因,及早治疗。
Ps2:无论血肌酐偏低或是血肌酐偏高患者都应引起重视。人体内的肌酐物质主要是肌肉代谢的肌酸产生,肌酐通过肾脏排泄到体外。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体的肌肉量相对稳定,故肌酐的生成量也是恒定的,血肌酐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排出肌酐的多少。肾脏的代偿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两个肾脏都正常,那么只要一个肾脏发挥功能,血肌酐就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也就是说,肾脏损伤程度占到整个肾脏的一半以上时,才会引起血肌酐升高。因此,血肌酐并不能反映早期、轻度的肾功能下降。
血肌酐(SCr)正常值:
男 54~106微摩/升(0.6~1.2毫克/分升);
女 44~97微摩/升(0.5~1.1毫克/分升)。
小儿:24.9~69.7umol/L。
|
|
|
|
共11条精彩回复,最后回复于 2015-10-23 22:32
尚未签到
21.血清尿酸(UA)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尿酸增高:
①血尿酸增高主要见于痛风,但少数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测定正常。血尿酸增高无痛风发作者为高尿酸血症。
②在细胞增殖周期快、核酸分解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清尿酸值常见增高。肿瘤化疗后血尿酸升高更明显。
③在肾功能减退时,常伴有血清尿酸增高。可见于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其他肾脏疾病的晚期如肾结核,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
④在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及铅中毒、子痈、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均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
血尿酸降低: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血尿酸降低。
Ps:① 嘌呤摄入过多:尿酸高含量与食物内嘌呤含量成正比。摄入的食物内RNA的50%,DNA的25%都要在尿中
以尿酸的形式排泄,严格限制嘌呤摄入量可使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umol/L(1.0mg/dL),而尿内尿酸的分泌降至1.2mmol/d(200mg/d)。
②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嘌呤由非环状到环状的从头合成过程要经过11步反应,其中酶的异常多会导致嘌呤合成过多。目前已经发现的有: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酶活性增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HGPRT)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缺乏。
③嘌呤代谢增加:如慢性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化疗或放疗时会产生尿酸高。过度运动、癫痫状态、糖原贮积病(glycogenstoragediseases),都可加速肌肉ATP的降解。心肌梗塞、吸烟、急性呼吸衰竭也与ATP加速降解有关。
Ps2: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①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抽血化验可发现血尿酸浓度增高,但未出现关节炎、高尿酸.石或肾结石等临床症状。这时期除非做化验,一般不易察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可持续10~20年,有的可终身不出现高尿酸.。一般说来血尿酸水平越高,出现高尿酸的危险性越大。
②急性高尿酸性关节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最多。关节局部损伤、饱餐暴饮、过度疲劳、受湿冷、某些药物、感染及外科手术等均可诱发急性发作。这些因素可使本已呈过饱和状态的尿酸形成针状结晶沉积在关节滑液中,结晶体被体内白细胞视为异己而被吞噬,被吞噬后释放炎性因子,引起急性发作。
Ps3:一般制订尿酸的正常参考值,是以一群人的血中尿酸平均值加上2个标准差为上限,大约有10%的人会尿酸偏高,但这只是一种生化上的异常,不能与痛风混为一谈。虽说尿酸值越高者,患痛风的机率越大。不过有高达30%左右的病例,在血尿酸值正常的情况下,仍有痛风发作。值得一提的是,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后,体内血尿酸的水平可以没有大幅度的变化,这是由于身体在症状出现以后,进行了自我调节,加速了尿酸的排出。例如痛风急性发作时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尿酸排泄。另外,进水、利尿和药物应用等因素均可影响血尿酸水平。所以仅有血尿酸的水平的增高不能作为诊断痛风标准。但对有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患者来说,血尿酸的监测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Ps4:痛风患者利尿剂应用为禁忌。
Ps5:尿酸增高的原因也与肾脏功能下降有一定关系,所以临床在监测肾功能的时候,往往将尿酸的升高也作为一个参考值与尿素氮、肌酐对照。尤其是在临床上见到一些药物可以降低肌酐值,这时需要看尿素氮和尿酸值以校正。
22.血氨测定临床意义:
升高:重症肝损害,>117.8umol/L则发生肝昏迷。肝昏迷前期、性活动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常升高、肝昏迷时最高。
下降:长期低蛋白饮食。
23. 血清前白蛋白(PA)测定的临床意义:
降低:诊断和监测营养不良,诊断肝病,诊断急性相反应.
升高:肾病综合症>500mg/L(此时ALB<30g/L)
发作期 PA升高 ALB下降
前白蛋白与肝病:
* 早期肝脏疾患可使前白蛋白合成降低
* 早期肝功能损伤指标
比转氨酶特异性好,比白蛋白敏感性强,多数肝病患者前白蛋白下降50%.
* 死亡指标降至零则预后极差
前白蛋白与营养不良
* 营养不良的发生
染病后食欲减退,蛋白质、热量摄入极少疾病本身导致消耗增加,机体进入负氮平衡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增加,疾病恢复迟缓
* 此时血清前白蛋白浓度迅速降低
中等100-160mg/L 严重<80mg/L
24. 血清淀粉酶(AMY)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
①胰腺型淀粉酶增加:
A、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囊肿、胰腺癌、胃十二指肠等疾病。
B、药物:促胰腺激素、肠促胰腺肽、缩胆囊素、药物性胰腺炎、噻嗪类、类固醇等、
C、胰液从消化道漏出、吸收,消化道穿孔、肠管坏死、腹膜炎、穿通性溃疡等。
D、胰液逆流:ERCP(内镜胰胆造影)等胰胆管检查等。
②唾液腺型淀粉酶增加:唾液腺疾病、肿瘤产生淀粉酶、术后、 休克、烧伤等。
③两者淀粉酶均增加:慢性肾功能不全。
④巨淀粉酶血症:原因不明,羟乙基淀粉静点后。
降低:
①胰腺淀粉酶减少:因胰腺疾病造成胰脏废用(胰腺全切除、胰腺广泛切除、急性暴发性胰腺炎)、重症糖尿病、严重肝病等。
②唾液腺型淀粉酶减少:唾液腺切除,照射后。
25. 钾的临床意义:
降低
①摄取减少:长期禁食、厌食、少食。
②钾向细胞内移行:胰岛素治疗、碱中毒、周期性麻痹(低血钾型)等。
③尿中钾排泄增加:
A.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7α-羟化酶缺乏症、库欣(Cushing)综合征、异位性ACTH肿瘤、Bartter综合征(低醛固酮症和低血钾性碱中毒的肾小球旁器增生综合征)、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恶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小球旁器细胞瘤、大量口服甘草等。
B.远端肾小管流量增加:利尿剂(排钾)、失钾性肾炎。
C.肾小管性酸中毒。
D.Fanconi综合征(范孔尼综合征)。
④钾从消化道丢失增加:呕吐、腹泻、结肠癌、绒毛腺癌、Zollinger-Ellison二氏综合征(卓-艾综合征胰原性溃疡),WDHA综合征(水样腹泻和低血钾症伴有胰岛细胞腺瘤综合征),服用泻药等。
⑤大量发汗。
升高:
①补钾过多:口服(特别是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时)或静脉补钾过多。
②钾向细胞外移行:假性高血钾症、酸中毒、胰岛素缺乏、组织坏死、使用大剂量洋地黄、周期性麻痹(高血钾型)、使用琥珀酰胆碱等。
③尿钾排泄减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或细胞外液量减少等。
④皮质类固醇激素活性降低:艾迪生迪生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低下、假性醛固酮过低症、药物(螺内酯)等
26. 血清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多:临床上较少见,可见于:
①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热、烧伤、糖尿病性多尿。
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性高血钠症(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及垂体瘤等)。
③饮食或治疗不当导致钠盐摄入过多。
减少:
①肾脏失钠,如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等。尿钠排出增多,因肾小管严重损害,再吸收功能减低,尿中钠大量丢失。
②胃肠失钠(如胃肠道引流、幽门梗阻、呕吐及腹泻)。
③应用抗利尿激素过多。
④心力衰竭、肾衰、补充水分过多。
⑤高脂血症,由于血清中脂质多,钠浓度下降。
⑥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等可致低血钠。
⑦脑部疾病如脑炎、脑外伤、脑出血、脑脓肿、脑脊髓膜炎等,因涉及到一系列神经体液因素而致血清钠降低。大面积烧伤、创伤、皮肤失钠、出大汗后,体液及钠从创面大量丢失,只补充水而忽略电解质的补充等。
Ps:尿液钠测定的重要临床意义是了解是否有大量盐的损失,确定摄入量是否足够,并且协助监护低盐饮食及术后电解质的监督,协助判断呕吐、严重腹泻、热衰歇患者的电解质平衡。还用于对缺盐性缺水与缺水性缺水患者的确定性诊断;前者尿中的氯化钠相当低,后者尿中的氯化钠为正常或升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炎症、肿瘤、爱迪逊氏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小管严重损伤、支气管肺癌患者等,尿中的钠化物出现增多。
27. 血清氯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
常见于高钠血症、呼吸性碱中毒、高渗性脱水、肾炎少尿及尿道梗塞。
降低:
常见于低钠血症、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胆汁液大量丢失、肾功能减退及阿狄森氏病等。
尿中氯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般情况下尿液中钠和氯保持相对平衡。但两者并不是永远平衡的。例如;连续服用氯化钠或氯化钾后,尿氯比尿钠高、相反连续服用大量碱性钠盐时,尿中钠比氯高。另外,尿液呈碱性很可能是尿钠含量高于氯。
|
|
|
|
尚未签到
28. 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示碱储备过剩
①代谢性碱中毒:幽门梗塞(胃酸大量丢失),小肠上部梗阻,缺钾,服碱性药物过量(或中毒)。
② 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阻塞,重症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气胸,肺气肿,肺性脑病肺实变,肺纤维化,呼吸肌麻痹,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③高热,呼出二氧化碳过多。
④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降低:示碱储备不足
① 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脱水,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和少尿期),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服用酸性药物过量。
②呼吸性碱中毒: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增快,换气过度,吸入二氧化碳过多)。
③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盂肾炎,肾结核。
轻度酸中毒:CO2CP 23-18mmol/L
中度酸中毒:CO2CP 18-14mmol/L
重度酸中毒:CO2CP <14mmol/L
极度酸中毒:CO2CP <7mmol/L
29. 血清钙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于佝偻病、软骨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钙增高大于2.6mmol/L,最高可达4.5mmol/L,同时血磷降低,小于1.13mmol/L,最低可达0.64mmol/L。尿钙增高,男性大于9.68mmol/24h,女性大于8.07mmol/24h。
B.维生素D过多症:血清钙、磷均可增多,钙质沉积于肾脏可发展成肾脏钙化病。
C.多发性骨髓瘤血钙增高:常因球蛋白增高,同钙结合增高。
D.肿瘤广泛骨转移:血钙中度增多,但磷正常或略高,尿钙排泄增多,尿中羟脯氨酸排泄增多,反映骨质胶原的分解。
E.阿狄森病。
F.结节病:由于肠道过量吸收钙,而使血钙增高,血磷略高。
降低:血钙减低可引起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强而使手足搐搦,可见于下列疾病:
A.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手术摘除时以及甲状旁腺而引起功能减退,血清钙可下降到1.25~1.50mmol/L,血清磷可增高到1.62~2.42mmol/L,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并非缺乏甲状旁腺激素,而肾脏中缺乏对甲状旁腺激素起反应的腺苷酸环化酶,故引起血清钙降低。
B.慢性肾炎尿毒症:肾小管中维生素D3-1羟化酶不足,活性维生素D3不足,使血清总钙下降,由于血浆白蛋白减低使结合钙减低,但代谢性酸中毒而使离离子钙增高,所以不易发生手足搐搦。
C.佝偻病与软骨病:体内缺乏维生素D,使钙吸收障碍,血清钙、磷均偏低。
D.吸收不良性低血钙:在严重乳糜泻时,因为饮食中的钙与不吸收的脂肪酸生成钙皂而排出。
E.大量输入柠檬酸盐抗凝血后:可引起低血钙的手足搐搦。
Ps:正常成人含钙25~30mol,其中99%以上存在于骨骼及牙齿,骨骼是体内最大的储钙库,细胞外液含钙只有27mmol左右,含量虽少但在维持正常的神经肌肉应激性,腺体分泌以及一些酶系统的活性特别是在血凝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内液几乎不含钙。
Ps2:那些人要测:
①离子钙的测定对较大的外科手术是最重要的,如心脏手术、移植及其他需大量输入柠檬酸盐的抗凝血的手术或术后脓毒血症、肾、心肺衰竭的病人,或烧伤病人,因这些状态下血清蛋白的水平已经减少,出现酸碱失衡和输入柠檬酸盐血液制品,反复测定总钙已经没什么意义。如果要补充钙,离子钙测定对于这些病人的正确治疗是最好的指南。
②当怀疑有新生儿低钙血症时,应测定离子钙,如果继续出现并发症,更应该经常测定。
③肾脏疾病在肾移植后,或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钙代谢经常改变而且有时很激烈。因此在做血透时维持轻微的血钙平衡对保持良好的心脏功能是重要的。而离子钙的测定是对此监测的最好手段,肾病综合征以血清蛋白减少为特征,总钙和离子钙水平均下降。以蛋白水平纠正总钙可能引起过高估计离子钙。
④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病人,90%以上的病例离子钙升高,大约80%的病例总钙升高。
⑤急性胰腺炎的病人,离子钙在发病后24h内降低,而到48h恢复正常。总钙在48h还轻度降低,这时由于白蛋白也降低之故,持续的离子钙降低与严重的胰腺炎有关。
⑥恶性肿瘤病人离子钙增高的百分比大于总钙,也许可用于肿瘤的过筛试验。当高钙血症的原因难于确定时,必须考虑到恶性肿瘤的存在。
30. 血清镁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阿狄森氏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及糖尿病昏迷。
降低:常见于先天家族性低镁血症、甲亢、长期腹泻、呕吐、吸收不良、糖尿病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症、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
31. 血清磷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
降低:常见于甲亢、代谢性酸中毒、佝偻病、肾功能衰歇、长期腹泻及吸收不良。
3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LDH测定常用诊断心肌梗死、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①心肌梗死:发病10~12h升高,24~48h达高峰,8~9天后恢复正常。与CK相比,虽然酶活性出现较迟,阳性率较低,但持续时间长,且活性增高的程度与心肌梗死的病情密切相关,梗死范围越大,其酶活性越高。若LDH增高后恢复迟缓,或在病程中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预后不良。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LDH常显着或中度升高。其敏感度略低于ALT。肝癌时LDH活性明显升高,尤其是转移性肝癌增高更显着。可达1000U/L。
③血液病: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活性升高。
④其他:营养不良、横纹肌损伤、胰腺炎、肺梗塞等LDH活性也升高。
|
|
|
|
尚未签到
第二部分:血常规如何看
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0~5.5 女3.5~5.0 新生儿6.0~7.0
10*12/L或106/μl
血红蛋白(血色素) HGB或Hb 男:120~170 女:110~160 新生儿:170~200 g/L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80~98 fl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 MCH 27~31 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 g/L
红细胞压积 HCT 男:40~50 女:37~48 %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11~15 %
白细胞计数 WBC 4.0~10.0 10*9/L或103/ml
中性粒细胞 NEU;NE;GR; 50~70 %
杆状核粒细胞 1~4 %
嗜酸粒细胞 EOS 2~6 %
嗜碱粒细胞 BAS 0~1 %
淋巴细胞 LYM;LY 20-40 %
单核细胞 MON;MO 3-8 %
血小板计数 PLT 100-300 10*9/L或103/ml
平均血小扳体积 MPV 6.0-11.5 f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20% %
血小板压积 PCT 0.115-0.285 %
红细胞英文缩写为RBC。正常人红细胞因性别和年龄差异有所不同:
男 性:(4.0~5.5)x10*12/L
女 性:(3.5~5.0)x10*12/L
新生儿:(6.0~7.0)x10*12/L
临床意义:
红细胞相对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而使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多,超过参考值上限或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比例失常。常见于以下情况:严重呕吐和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脱水、尿崩症、晚期消化道肿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而使红细胞呈现相对增加。
Ps:在肾病患者去医院空腹抽血检查时,由于长时间未进水,所以红细胞相对增多的情况十分普遍,并不具备什么意义。
红细胞绝对增加 此为多种因素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如居住在高原地区(西藏,青海等高原地区);新生儿生理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使红细胞数量呈病理性增加;血液系统疾病之一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属红细胞数量病理性绝对增加。
|
|
|
|
尚未签到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系统的载体,它具有易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特性,可将人体吸入的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再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后呼出体外。血液的颜色是红色的,这也与血红蛋白有关。又称为血色素。
血红蛋白确是用于评价是否贫血的一个重要和常用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医生常说的贫血和不贫血也多以血红蛋白测定值为主要依据。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具有基本相同临床应用价值,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还有特定的比例关系,如每升血液中有1.00×10*12个红细胞,相当于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为30克(30g/L)。可以通过这个比例关系分析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数量是否平行。如有较大的差异则说明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和形态有所改变,或红细胞内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有所改变,此时应该注意MCV、MCH、MCHC等几个红细胞参数,他们也是分析判断贫血的几个重要指标。
你有几克血?
临床工作中经常听到有病人说“医生,我的血色素有几克?”;“我有几克血?”这样的问题。其实这里面所涉及的只是一个常用的测定项目:血红蛋白。血色素即是血红蛋白,是非标准的称呼,或者叫“俗称”,英文缩写可写为HGB或Hb。血红蛋白可以用“克”这一单位来计量,是表示单位体积血液中携带的血红蛋白量。惯用测量单位是每百毫升(分升)血液中含有多少克血红蛋白,而现在多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以每升(一千毫升)血液中有血红蛋白多少克为准。例如以前人们说“我的血色素是15克(15g/dl)”,而现在应该说“我的血红蛋白是150克(150g/L)”。
血红蛋白参考值因性别和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异,国内较为公认的参考值如下:
男 性:120~160g/L,最高不应超过175g/L。
女 性:110~150g/L,最高不应超过165g/L。
新生儿:170~200g/L。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使用价值近似,血红蛋白的升高和降低可参考红细胞升高与降低的临床意义。
Ps:慢性肾脏病患者延至后期常伴有贫血,如慢性肾衰竭患者。做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量就能发现贫血与否。
重点来了,在血常规上反应感染的是什么指标呢??那就是白细胞。
白细胞是周围血的有核细胞,其数量显著少于红细胞,占0.1%~0.2%。根据其形态特征可以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中粒细胞还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的检查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通常白细胞计数波动在30%以下,在临床诊断上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ps:白细胞总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年龄:成人的白细胞总数为(4~10)×109,新生儿为(15~20)×109,6月~2岁为(11~20)×109,
2、日间变化;午后高于清晨:一日之内最高和最低可相差一倍。
3、安静松弛时稍低,活动和进餐后稍高,
4、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
5、妊娠和分娩常常升高,尤其是最后一个月。
|
|
|
|
尚未签到
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
a. 某些感染:如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和原虫感染(如疟原虫感染)。
b.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c.慢性理化损伤:长期化疗和放疗的病人,骨髓造血功能会明显受到抑制而导致白细胞减少。
d.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e.脾功能亢进。
Ps:在临床上常以中性粒细胞为检测细菌感染的标志。(主要看相对值%)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
a. 急性感染:白细胞增高的程度与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性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
b. 急性中毒:如急性化学药物中毒,白细胞升高,可达20×109/L以上,以中(性)分叶核为主。
c. 急性大出血:白细胞升高程度与机体的应激状态,出血造成的一(过)性缺氧有关。
d. 严重组织损伤: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在10×109/L以上。
e. 白血病或恶性肿瘤:如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等。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反应(性)增多
A.过敏性疾患 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血清病等均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可>10%。
B.寄生虫病 特别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等。
C.某些皮肤病 湿疹、天疱疮、银屑病、剥脱性皮炎等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轻或中度增多。
D.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血中嗜酸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能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活化补体的酶继而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②肿瘤性或持续性增多
A.某些恶(性)肿瘤 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恶性疾患如何杰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肺癌时也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B.某些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可>10%,并可见其幼稚型;罕见的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出现较多的幼稚型,并可见形态学改变。
嗜酸粒细胞减少
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较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意义。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胺合成可间接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
Ps:临床上以此来判断是否有过敏。
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常伴嗜碱粒细胞增多,可达10%或更多。
②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嗜碱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
③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嗜碱粒细胞增多。
嗜碱粒细胞减少
由于嗜碱粒细胞所占百分率甚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意义.于速发型过敏(性)反应如寻麻疹、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激反应等可见嗜碱粒细胞减少。
|
|
|
|
尚未签到
总结一下:如果你感染了,做个血常规最好,因为可以看看感染情况,第一个看白细胞,如果高了超过30%,你感染了。其次血常规可以帮你初步估测自己是哪一类的感染:中性粒细胞升高——细菌感染;淋巴细胞高——病毒感染。但是不要绝对啊,只是一个提示。如果细菌感染,那抗炎药即消炎药要用,如果是病毒的话,抗病毒的药要用,目前西医的抗毒药物不多,利巴韦林什么的,更昔洛韦。在这方面还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好一点。 |
|
|
|
尚未签到
消炎药目前适合肾病患者的种类有:
青霉素类
抗细菌感染药物的分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
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的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的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Ps:一代头孢消炎药不建议大家用,副作用太大,抗菌谱也窄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头抱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目前已上市的有注射用的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但价格较为昂贵。有可能发生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应用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后因其可将体内正常有益细菌杀死,易发生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等,应引起重视。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为广谱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为常用品种
Ps: 这类消炎药肾毒性太大,之所以写在这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用。
新型β-内酰胺类
如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西斯他丁(商品名:泰能)、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是迄今开发的抗菌药物中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类,具有广谱、强效、细菌耐药发生率低等特点,但价格昂贵。适用于全身各处的感染。剂量偏高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惊厥、抽搐、头痛等。另外应注意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的问题。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ps:慎用啊!
大环内酯类
主要有红霉素、甲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特别适用于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所引起的感染。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此类抗生素。克拉霉素还可用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恶心、腹痛、腹泻等)及肝功能异常。
Ps:有人问头孢和青霉素过敏怎么办?这个可以是个选择。
喹诺酮类
主要有诺氟沙星(氟哌酸)、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司帕沙星等。
Ps:肾衰就算了,但是肾炎还是可以应用的。对泌尿系感染和前列腺炎效果不错。
抗病毒的药物现在主要是中成药:
静点:
喜炎平
痰热清
炎琥宁
口服:
双黄连口服液
银翘解毒丸
连花清瘟胶囊
退热的:
安痛定
来比林
安瑞克(口服)
抗病毒口服液 板蓝根对病毒也有效果
含片:主要治疗咽部不适。
草(珊)瑚
金(嗓)子
地奥(银黄)含片
西(瓜)霜
补充:网织红细胞是不成熟的红细胞,增高代表着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
|
|
|
尚未签到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LV.1]初来乍到